狮子山下硕彦兴,满园桃李敬园丁。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当“大先生”。举足为法、吐辞为经,华中农业大学第七届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揭晓,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谭文峰,师德标兵
中共党员,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的培养,在点点滴滴,在春风化雨”,他厚植育人沃土,执着教育情深。他坚持教学相长,“年轻人有新思维,创新之火‘一点就燃’”;他为学生计深远,交叉融合构建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思维;他坚持教研协同,全过程个性化培养英才无数。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田间地头就是‘大课堂’,22年来,他带领学生行走于山川阡陌,致力于“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农业生态与环境领域创新人才”。文章本天成,山高人为峰。

王巧华,师德先进个人
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把“站讲台”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从教25年来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享受讲台,将立德树人的“正道之心”作为人生“初心”、师道“慧心”、育人“匠心”。她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陪伴、去教育、去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学生说“她总是在岗位,总是在我们身边”。疫情突袭,她主动帮学生邮寄电脑;学生归来,她多次自驾接站。“做科研需耐得住寂寞,撑得起理想”,她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跑出人才培养的“加速度”。

邓小红,师德先进个人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世界上可能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比一个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更甜的了。年过半百,她仍是教改的弄潮儿;三十一年,她仍是教育的筑梦人。她忠诚教育事业,自然纯粹;热爱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心中装着学生,真诚热切。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以日复一日的持续投入,以清水出芙蓉的清正美雅,创造了卓越业绩,诠释了教师平凡而高尚的师德师风。学生说:“因为你,我们才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就是你的乐章。”

张安录,师德先进个人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躬亲力行,俯身为师”,他始终追求“敬业、职业、专业、乐业”,三十八载勤耕耘,三尺讲台铸师魂。他用爱呵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学生称师恩如山;他年度教学工作总量超过1000学时,学生打分均在95分以上,学生称诲人不倦;他的每一个春节都见证着凌晨三四点的星火,他用时间和汗水浇灌满天下的芬芳桃李,学生称“人师”无双。

金双侠,师德先进个人
中共党员,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周工作70小时,成功离不开三更灯火五更鸡;愿得此身长报国,奋斗离不开为人民奉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门下英才辈出各尽其才;知行合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产业需求,是他一贯的要求和培养理念;共攀高峰,他带领团队建立了目前棉花领域最成熟的转基因体系,参观他实验室的美国专家感慨“我要学习这些新技术并带回美国去”。棉花不是花,芬芳满华夏。

晏向华,师德先进个人
中共党员,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扉页上书“忠诚科学创新研究”,这是他攻读博士的座右铭。16年如一日,耕耘教育教学一线,他是坚守“专心、专注、专业、专攻”的育人理念的园丁;完美结合钻石级科学问题和化石级钻研精神,矢志“行业贡献、吾家吾国”的理想抱负,他是创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匠人”;严格自律,坚持“育人即育己”,他是把学思践悟融入挫折教育的“人师”。宁静以致远,他始终专注前行在强农兴农的新时代大道上。

徐晓云,师德先进个人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是导师,是学生口中“带给我全新世界”的人,是学生心中“何其有幸今生相遇”的人;她是严师,每一句话都斟酌数遍的人,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学术之美;她是良师,用“办公室最后一盏亮着的灯”身先垂范,是学生“胜似亲情”的“徐妈妈”。她常说,“能照亮学生的道路,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她是最幸福的人。

徐强,师德先进个人
中共党员,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力行教书育人,发挥“双带头人”榜样示范,他是敢闯敢干“拓荒牛”;瞄准国际领先,讲好柑橘科研的中国故事,他是“‘顶天立地’果树人”;聚焦产业发展,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联合攻关和服务社会,他是“国之大者”逐梦人。他和同事们正围绕着“让全世界吃上更多咱们中国自主培育的柑橘新品种”,续写新的传奇故事。

高泽霞,师德先进个人
中共党员,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书育人是我一生挚爱,毕生所学、当下所悟,乐予以人”,十年如一日,她始终授人以“渔”。她与学生分享一切美好,是关心学生的“大姐姐”;她与学生一起喂鱼拉网,是不让须眉的“花木兰”。要求学生做到的,她一定先做到。构建“三方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她是产学研融合的排头兵;引用国际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她是教研教改的先行者。

熊立仲,师德先进个人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坚守报国初心,学成归来;献身农业科技,无私奉献。不求闻达,深耕水稻非生物逆境抗性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研究;厚积薄发,水稻抗旱性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成果斐然。以“问”启学,做好学生引路人;以诚相待,甘当青教铺路石。搭平台、引人才,埋首潜心干实事;启发式、探究式,构建新型师生共同体。严慈相济,一颗心教书育人;以德育德,二十载耕耘不辍;他向着“大先生”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