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采

华农师者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采 > 华农师者 > 正文

李善军:躬耕践实,做善谋善育善成的研究生导师

发布日期:2024-02-29    作者:徐行     来源: 南湖新闻网     点击:

“一个好的导师,就是要思想过硬、学术过硬,做到用爱发光,我想这就是我始终的追求。”1月23日,在2023年优秀导师奖评选现场,工学院李善军老师这样说。

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言传身教,传授学生知识本领;以德立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多年来,李善军立志做一个善谋善育善成的研究生导师,他与学生同读万卷书,共行万里路。

“所有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

“所有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每一步都有意义。”李善军说,因为两次身份的转变,他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导师逐步有了清晰的认识。

宣传2-与学生座谈

李善军在学生寝室与同学们聊天(受访者 供图)

2001年,李善军本科毕业留校后在工学院做了辅导员。工作中,他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注重拓宽学生眼界,与他们一起探讨职业发展,引导他们做好大学规划。身份的转变也锻炼了他团队管理的能力,这也让他未来在带领自己科研团队时有了足够的自信。

“辅导员的工作经历虽然不长,但却很重要,那段工作成长的经历,对我现在做研究生导师大有裨益。”李善军和记者说。

在此期间,李善军心中并没有放弃对农机的热爱,想在专业上也有成就的他“忍痛”离开了四年的辅导员工作,选择继续深造。2012年,获得农业机械化工程工学博士学位的李善军留校,加入了柑橘机械化装备团队,与张衍林教授一起走上水果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之路。

身份的再次转变让李善军愈加知道做一名研究生导师不易,而张衍林教授的一言一行,被李善军深深印在心里。

务实、严谨是李善军对恩师张衍林教授的评价。2019年的一天,张衍林教授带着年轻的李善军到安徽黄山歙县开展农机调研,途中由于交通事故,他们所乘坐的车在高速公路上堵得是结结实实。周围车上的人渐渐下来等待,或是散步闲逛,或是席地而坐打起了扑克。师徒俩也下了车,而他们与周围人的行为却显得“格格不入”,原来张衍林教授与李善军正在探讨农机在歙县设计使用等相关问题,谈到深处,张衍林教授就随手捡起石子在地上画了起来。就这样他们一直探讨,直到通车才发现,已经过去了4个小时。“那时并没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我们也在这样的‘特殊’探讨中得到了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李善军说。

张衍林教授就地取材,用石块、土块直接画空间结构作演示的情形还有很多,而这些已经在李善军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说,在张衍林教授身上,他知道了一位好导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也在努力成为像张衍林教授一样优秀的导师。

兴趣培养到思想塑造:从“一辆自行车”到一堂课

自从2012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后,李善军便一直琢磨如何在务实、严谨的指导下能让学生真正成长。多年来的导师生涯,他渐渐发现,重视对同学们的思想塑造和兴趣培养是关键,他也总结出一套又一套有趣又有效的方法。

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专业基础到底好不好,关系着未来的研究选题适合与否、科研进程顺利与否。要怎么才能准确评估呢?李善军自有一法。只要确定录取到李善军课题组的研一学生,在正式进组之前都会面临着一个有趣的“考核”——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一辆“自行车”。

李善军说,自行车其实是一种较为简单但又结构完整的“机械”,通过这样的实战锻炼,让学生将自行车的驱动、传动以及行走系统呈现,一方面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专业基础情况,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学生将本科阶段碎片化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这样的“考核”没有分数的衡量,但看到上交的“试卷”后,李善军便知晓学生究竟怎样。基础不好的,他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把知识再次加深巩固并及时提供帮助;基础较好的,他会推荐学生阅读更多高阶的专业书籍并及时答疑解惑。而这样的“考核”,也为李善军对学生未来培养方法和研究课题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宣传6-讲授导学课

李善军讲授导学课(受访者 供图)

只关注学生基础能力显然不够,在李善军看来,既然选择入农机的“行”,那就不仅要知道研究农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还要有足够的兴趣去支撑。于是,一堂导学课应运而生。

“要让学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让他们插上‘兴趣’的翅膀。”李善军认为,农机的学习与其他机械学习不一样的点就是要与农业紧密结合,要通过相关学习与研究,最终用于实践,真正能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作出华农人贡献。在导学课上,他以《现代农业工程师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引发学生对农业机械学习的思考。45分钟的课上,李善军通过大量案例生动讲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以及现代农业成就,并阐述未来农业将会是什么样,在这其中,他还会适时将农业机械知识贯穿其中,让同学们知道究竟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在这样一堂不长的课上,很多研一学生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深刻了解,甚至有的已经知道自己想研究的方向在哪里了。

课后,李善军“趁热打铁”,他会与研一学生逐一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引导他们找到研究兴趣点,并根据各自兴趣与特点,为他们确定一个初步的研究方向。

已经研二的彭际博说:“李老师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设计研究方向,我深受其益。”

强化思想塑造和兴趣培养,让每一个研一学生明晰方向,是李善军认为极其重要的,他说,这会让学生更加安心,也会让学生更有动力与激情。

实践出真知,实干出成果

“学习农业机械,最忌纸上谈兵”,这是李善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从书本到书本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在实践中体悟。

宣传-了解工作原理-7

李善军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机械工作原理(受访者 供图)

宣传-熟悉部件组成-6

李善军通过实物让同学们直观地熟悉机械相关部件组成(受访者 供图)

一个简单零件是怎么加工出来的?为什么要那样加工?若干个零件又是怎么组装的?一台机器究竟是怎么作业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把这些基本问题弄清楚,李善军经常带领学生赴生产工厂一线现场讲解和解疑。了解工作原理、熟悉部件组成、观察作业过程,同学们在车工、钳工、铣工等机械生产线体验中逐渐知道了机械制造过程,这也为未来在装备研发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我发现有很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经过这样一次一次实践学习后,我确实加深了对于专业的认知,相信这对我自己去设计设备时更有信心,我也更加坚定了一如既往开展农机研究的决心。”牛成强博士说。

宣传3-给研究生讲解山地宜机化果园建设方案

李善军为研究生讲解山地宜机化果园建设方案(受访者 供图)

除了到工厂,产区一线也是李善军经常带学生去的地方。“农业机械是讲究‘实战’的”,李善军说,一个农业机械好不好用、耐不耐用,不是设计者说了算的,而是使用它的老百姓说了算。

湖北省秭归县地处长江三峡河谷地区,由于地形的受制,当地柑橘产业作业需要大量人工采摘,老农们用箩筐背着百余斤重的脐橙,沿着陡峭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前行,每一步都步履维艰……为了助力柑橘产业提档升级,从2007年开始,李善军和张衍林等组建的团队便加入国家柑橘体系,与学生一起开展相关装备研究。一开始,他们设计的是双轨式果园运输机,在他们认知中这是一种稳定性较好的设计。可是当设计出来后没想到却被老百姓“诟病”了,原因是双轨距离太宽,跨越困难,同时山地道路经常弯曲,双轨受地势所困,加之双轨成本增加,老百姓难以承担。自那以后,李善军和团队便带着学生详细调研,围绕国家需求,深耕丘陵山地运输机领域,根据不同地域制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带领团队20余名研究生研发山地轨道运输装备10余款,先后创制了牵引式、自走式和滑触供电式等系列丘陵山地果园运输机,解决了山地果园果实、农资和作业机具等上山和下山运输难题。团队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研发出一系列大、中、小型的省力化以及智能化的果园机械装备,构建了水果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

宣传-三农这十年成果展_副本

2022年,学校自主研发的果园运输机亮相农业农村部“三农这十年”——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通讯员 周洪亮 摄)

“每一项设计都是学生根据产区调研形成设计方案,然后我们师生一起研讨并优化,这个过程学生成长很快,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立足农业农村农民所需,农业机械才真正有用。”李善军说。

2007年至2023年间,团队研制的装备在全国累计销售丘陵山地果园运输装备2000余台(套),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50余万亩。学生也在李善军等老师的引导下,真正把设计运用到了实际,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实干里收获成果。

作为中共党员,已是科学家的李善军不忘初心与使命,他长期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在实践中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在李善军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实际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逐渐树立了“学农报国”的情怀,真正在实践中获得了真知,在实干里收获了成长。

用爱做善育的师者

“学生是老师最大的财富,每个学生都值得被爱。”自李善军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他始终把关爱学生放在心上。聊天谈话、解决困扰、引导成长……他说,学生的成才才是他最大的幸福。

宣传-与研究生合影1_副本

毕业季,李善军与毕业生合影(受访者 供图)

2021级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泽傲便真切地感受到了李善军对学生的爱。因为课题研究需要,2022年初,李善军将李泽傲推荐到了位于上海的一家与学校有合作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习研究。由于疫情原因,刚到上海的李泽傲不得不在酒店长时间隔离不得外出。课题无法顺利进展,返回也不太可能,“进退两难”的李泽傲心情愈发急躁,担心不能毕业。得知情况的李善军不仅每天一个电话关心李泽傲身体状况,还帮助其优化调整课题试验方案,让其在酒店完成大量数据处理、设计规划等工作,在李善军的引导下,李泽傲转变了心态,重拾了信心,并最终如期扎实地完成了学业。谈及当年的悉心照顾,如今已经入职某技术公司的李泽傲对李善军依然赞不绝口。

“当时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引导我勇敢地继续前行。”这是2019级农业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高淑敏对李善军的评价。2022年,高淑敏远赴比利时开展访学。比利时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法语和德语,而第一次独自出国的高淑敏很快就遇到的语言障碍,只会英语的她有些不知所措,加之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异乡孤独的担心,高淑敏失眠了。为了缓解高淑敏的焦虑,远在国内的李善军通过电话和高淑敏讲起了他第一次出国时的故事,用他的经历告诉高淑敏遇到问题如何寻求帮助。用了李善军的方法,高淑敏的科研逐渐步入正轨。在长期交流的过程中,李善军细心地发现,高淑敏遇到了租房压力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于是李善军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学生缓解眼前压力,让她安心做好科研。就这样,高淑敏顺利完成了访学任务,即将毕业的她选择了和李善军一样的职业,她说,“李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要成为像他一样的好老师。”

像李泽傲、高淑敏一样受到李善军悉心关爱的学生还有很多,有硕士期间以学生一作发表SCI论文现已成为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安小松,有在校期间获得2项发明专利现入职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宋竹平,有曾获得湖北省农业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陈辉龙……他们都说成为李善军的学生是他们的幸运,而李善军却说,得到学生的喜爱,他才是那个幸运的人。

宣传-带领的柑橘全程机械化团队_副本

李善军与柑橘全程机械化团队的师生(受访者 供图)

勤读为本,读万卷书;身体力行,行万里路。古文中十二年称为“一纪”,即一轮,自2012年至今,李善军已从教一轮。站在新的起点,李善军却说,他还将沉心求索,继续努力奔跑在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机人才的广阔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