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校新闻 > 正文

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校领导带头走进课堂讲授思政课

发布日期:2022-06-15    点击:

一群人在餐厅里描述已自动生成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校领导讲思政课已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校领导集体讲授思政课也已然成为学校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关键举措和践行“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的重要环节。

本学期,校领导高翅、李召虎、姚江林、廖济忠、王建鸿、郭刚奇、青平、杨少波、严建兵等纷纷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富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大思政课”。

 

尊地脉,调人天;续文脉,书新篇

5月26日晚上的三教B202智慧教室座无虚席,校党委书记高翅来到这里,向同学们讲授《耕读中国》思政公选课,与大家一同畅谈“耕读文化”。

在学生课程LOGO作品评选环节,高翅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每位同学的LOGO都很中国、都很耕读,都很有创意,我为大家点赞!”“LOGO的设计,既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既要有现实,更要有未来。”随后,高翅对同学们展示的耕读实践视频也进行了点评,他表示:“大家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同学们所共性的观察美、捕捉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授课环节,高翅首先从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引入,讲述了耕读精神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山川佑中华。高翅带领同学们简要回顾了四大古文明的发展历程,并讲述到,得益于我国自西向东流向的河流,中华大地在同一纬度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农业类型,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依旧传承至今,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历经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之自豪。

参天地、赞化育。从《吕氏春秋》的“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到《论语》中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再到《齐民要术》里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高翅向同学们讲授了我国农耕文化中所强调的“地生万物、天养万物、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稻作起源到“稻米”之路,从丝绸之路到“茶叶”之路,高翅引导同学们思考中华民族通过劳动创造的成果和劳动创造的美。他讲到,从“胡”“海”“番”“洋”等字词表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在文明的交流互鉴当中革故鼎新,这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最重要的力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宣布,我国新增3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翅讲述到,世界上不同族群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不同的农业文化,从古至今形成了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我国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在全部65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以18处位列榜首。” 他表示,大家要继承优良传统、传承文化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展示不同的精彩纷呈的耕读照片,高翅引导同学们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做到人与自然、天地人和谐共生。他强调,劳动是美丽的,劳动创造美,我们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地劳动。作为“复兴一代”的当代青年,要尊地脉,“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续文脉,用我们的奋斗书写新时代发展新篇。

最后,高翅以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辈”作为结束语分享给现场的同学们,引导大家要通过身体力行的努力,让这个大学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

“高老师的授课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其极高的美学修养,并让我对‘耕’‘读’二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作为新时代的华农青年,我们应以‘耕’促‘读’,以‘读’致‘耕’,真正将‘耕读’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0级英语专业的张盼同学在课程结束后激动地分享到。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4月13日晚上的四教B210教室,校长李召虎以“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题讲授《绿色中国》思政公选课,与同学们畅谈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李召虎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海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话题。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粮票、布票和肉票照片,李召虎从满足十四亿人口粮食需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消费能力、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三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并表示我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是一个奇迹,充分意味着我国在世界粮食安全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随后,他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全球视角分析了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耕地数量减少、质量变差和耕地补偿等突出问题,李召虎表示,要从明确优质耕地资源数量及其空间布局、加强耕地资源动态监测、进行耕地生态修复治理、快速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整合破碎化耕地等五个方面发力,切实加强我国耕地保护。

“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农科院校在粮食生产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讲述陈华癸、李学垣、王运华、韩桐魁、陆红生等我校耕地保护相关研究奠基者的故事,李召虎向同学们介绍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华农贡献,并引导大家学好科学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力争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程接近尾声,李召虎还就“上海120医生拒绝哮喘患者求救”这则新闻与同学们互动交流。他强调,同学们要有批判性思维,多思考事件表面背后的深层故事,学会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002级园艺专业的柯妍同学分享到,“课程结束,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农学学子不能只专注于专业知识、浮于表面,更要注重躬耕实践、知‘农’懂‘农’。‘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我们要自觉关心国家农业发展、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风化雨,培育时代新人

“‘粮食观’是吃饱,‘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 4月26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面向学生讲授题为“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形势政策课。以爱尔兰马铃薯大饥荒、2007年全球粮价暴涨导致的“黄油泥饼”等为例,姚江林生动诠释了粮食作为国家民生的“压舱石”、安民固邦的“稳定器”和全球博弈的“杀手锏”的重要意义。他激励同学们作为新时代农科青年,应主动肩负粮食安全的重任,树立粮食安全战略思维,严守粮食安全资源基础,加快提升粮食安全科技含量,切实担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践行粮食安全生活规范。

5月18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廖济忠以《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题向同学们讲授了形势政策课。“‘共同富裕’的理论从哪里来?什么是‘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怎么理解‘共同富裕’?”廖济忠抛出系列问题,并从中国古代的“大同”“民本”思想,到新时代的“创新创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话题,带领同学们探寻“共同富裕”的“前世今生”。同时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引导在场同学要勤于开口、敢于发言、勇于脱稿,要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争做一个回馈母校、回馈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副校长王建鸿4月26日下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于粮食安全的相关看法与观点。从时代变迁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内涵变化入手,他带领同学们感受粮食安全涵义的丰富性与时代性,并结合“两个大局”为大家剖析了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通过俄乌冲突对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为例,他深入浅出、生动鲜活地讲述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影响因素。最后,他以粮食安全中的华农担当为话题,教育引导同学们结合专业所学,思考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筑牢粮食安全中的责任与使命,勇做知农爱农、担负起粮食安全重任的华农人。

“饥饿的苏丹”“黄油泥饼”“丁戊奇荒”,4月29日上午,在副校长郭刚奇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同学们听到了之前所不曾了解过的案例故事。从粮食及粮食安全的定义,到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内涵,郭刚奇引导同学们真正理解粮食在人民美好生活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农业事关国家和全球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能体现我们华农的担当,农业大学的使命也正是在于用科技提高粮食安全的系数。”他希冀同学们肩负时代使命,深刻认识“国之大者”,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5月17日下午,副校长青平以“走向共同富裕”为题带领同学们学习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从孔孟、商鞅、管仲的经济思想,到《诸子集成》《国富论》《论十大关系》,他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带领同学们了解“共同富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作为华农学子应当如何作为?”他强调,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提供了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同学们要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帮助带动他人,回报祖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副校长杨少波在4月22日上午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通过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引出本次授课的主题——“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杨少波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从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把握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和维护粮食安全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这三个部分为同学们讲解了粮食安全的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及重要性。课堂上,同学们还就“俄乌冲突是否会加剧全球粮食危机”这一话题踊跃发言、畅所欲言。生动有趣又富有思辨性的课堂让同学们思考着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将自身所学专业与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大计联系起来,投身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事业中去。”

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取得的成就、华农的贡献、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及时代重任等方面,副校长严建兵4月29日上午面向学生讲授“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为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针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面临的需求增长与供需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贸易及市场环境不稳定这三个问题,严建兵向同学们发问:“作为华农人,我们应该如何挑起‘粮食安全’的重担?”在他看来,同学们应该树立粮食安全的战略思维,“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他指出,“粮食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藏粮于技’我们还大有可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就一定能在广袤的田野上孕育新的丰收。”课堂的最后,他如是说。

“通过学习,了解了身为华农人的责任与担当,了解了身为当代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授课老师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用小故事、生动的语言讲出了‘大道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要一定要倍加努力,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形势与政策》课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校领导讲授的思政课内容丰富精彩,教学生动有趣,既有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阐述,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解读,让自己受益匪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近年来,学校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切实推动思政课改革提质增效,不断改进思政课授课方式方法,力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力求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各相关学院 供稿 记者 陈超奇 综合报道 审核人 常慕佳)